关注心卫士
每周二教你强心健脑
李先生今年75岁,一年前就感到心慌、憋闷,但时有时无的,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严重异常,以为是年纪大了,属于正常现象,也就没有吃药,一直这么拖着。可万万没想到,谁知一年后,他突然中风,身体偏瘫,经过详细检查发现竟是由房颤引起的!虽然已经半年的治疗后,仍然无法康复,追悔莫及…
中国房颤高发,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慢性心脏病及其它因素影响,房颤全球发病率剧增,我国更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
2004年中国14个省份和直辖市自然人群中29079例30-85岁成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略高于国际0.4%的平均水平。在50—59岁人群中为0.5%,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我国房颤患者的总人数已有1000多万。
房颤已成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概率还会不断增加。60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占70%以上 。男性发现房颤的危险是女性的1.5倍[1]。
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引发脑卒中
房颤的最重要也是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房颤病人比非房颤病人的脑卒中风险高出5倍。
胡大一等对中国房颤住院病例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住院病人房颤的脑卒中患病率达 24.8%,且有明显随年龄增加趋势。中国房颤病人脑卒中的患病率远高于非房颤病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缺血性脑卒中(包括TIA)[2]。
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第一年死亡率高达50%;第一年严重致残率高达73%;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 6.9%。
据了解,我国每年脑卒中年死亡人数高达181.6万人,脑卒中通常为终身性疾患,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而且持续性的医疗费用也会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有效防止卒中的复发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根据之前美国的研究显示,全国(美国)每年的花费约为260亿美元。
目前我国房颤诊断率远低于实际发病率。数据显示,只有大约1/3的患者直到发生脑卒中之后才被诊断为房颤!
房颤高漏诊率的原因:
1. 持续性房颤容易诊断,而阵发性房颤在临床上经常被漏诊。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对1999~2001年41家医院的9297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阵发性房颤占33.7%。阵发性房颤非常狡猾,发作时间仅持续几秒钟左右,难以发现。
2. 数据显示,临床上约有62%的房颤患者无症状。
这类患者对房颤的常见症状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头晕等完全没“感觉”,不知道自己患有房颤。有不少无症状房颤的患者,直至因脑卒中就诊才知道自己有房颤。
研究表明,持续性房颤患者及老年人可能更容易“无症状”,但不同研究间也存在争议,可见也不是绝对的。
3. 现有心电监测设备的局限性。
① 设备使用不便,患者依从性低。患者在初次就诊后需要再去医院至少2-3次,增加额外成本。从初次就诊到拿到报告最快则4-5天,若由于患者交通或时间的不便延迟了去医院的时间,拿到报告则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增加潜在风险。在使用中,Holter的电极片容易脱落,一旦脱落需要去医院再次粘贴、重新监测,非常不便。并且电极片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性,有线式监测仪必须在淋浴或接触水之前卸下,这些原因导致患者使用的依从性降低[3]。
② Holter的使用时长难以延长,只能存储48h的记录心律。对于阵发性房颤,往往因为监测时间的不足,患者在监测期间未发生房颤而导致漏诊。此外,因为患者洗澡、运动等活动的影响,监测到的数据也不尽全面和有效,进一步降低房颤诊断率。Holter监测通常需要患者多次重复佩戴才可检测到房颤。
对房颤检出效率低的进一步探究:
目前房颤筛查主要监测手段分析
目前筛查房颤的手段主要有三种:holter、事件记录仪、植入式事件记录仪。
Holter |
事件记录仪 |
植入式 事件记录仪 |
|
监测时长 |
24-48小时 |
30天 |
3年 |
心电数据 记录模式 |
持续记录 |
记录触发时段的心电数据 |
记录经设备筛选的异常心电发生时,及人为触发时段的心电 |
使用方式 |
很多导线,用电极片粘贴在规定的位置,电极片易脱落,使用时无法洗澡,日常生活受到限制 |
很多导线,用电极片粘贴在规定的位置,配有触发装置,有症状时触发 |
通过外科手术植入皮下,配有触发装置 |
数据全面性 |
电极片脱落后需重新粘贴监测,将导致之前数据无效;使用中活动受限将导致心电数据不全面。 |
只记录自觉症状发生前后30秒的心电数据,无症状的心律失常数据不被记录 |
只记录自觉症状发生前后30秒的心电数据及被设备识别的异常心电。 |
诊断率 |
48%(48小时) |
28% |
73% |
从检出率来看,植入式事件记录仪最高。但它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将心电监测设备放入人体胸部的皮肤下,具有一定的风险。植入式心电记录仪对患者的选择比较严格,只有那些不明原因的晕厥、晕厥先兆、发作性头晕、不明原因反复发作的心悸、癫痫和惊厥患者才使用植入式心电记录仪进行长期的心电图监护与记录[4]。较少用于普通患者的房颤筛查。
图:植入式事件记录仪
临床上筛查房颤使用率最高的Holter,因设备使用不便,监测数据收患者洗澡运动等事件的影响,48小时的检出率为48%。超过半数的房颤未能被检测出。
图:Holter
事件记录仪只有在患者感觉房颤发作,有明显不舒服的症状时主动触发事件记录按钮,才可将不正常的心电数据记录下来,供医生分析。但前文中我们已经说过,临床上大约有62%的患者属于“无症状房颤”,房颤发作时没有任何“感觉”,因此无法主动触发事件记录。
图:事件记录仪
国外解决方案示例:
无线单片式长程心电监测的应用
以往的研究显示,监测时间和房颤检出率成正比,延长监测时间可以提高房颤的检出率。
如下图,国外某款无线单片式长程心电监测可以连续使用14天,将它粘贴在患者胸部区域,没有引线,可防水,使用单个载体获得连续的单导联ECG数据。此外,无线单片式长程心电监测还配备了一个事件按钮,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可以触发,突出记录出现症状前后45秒的ECG记录。
国外大量临床病例证明,无线单片式长程心电监测在检测房颤方面存在优势:
-
数据全面真实:轻巧防水,不妨碍日常生活,让患者在无感知的情况下捕捉到各类事件发生时的真实心电数据;
-
持续准确记录:贴合皮肤不易脱落,每秒500次准确采集心电电位;
-
更大使用人群:操作简便,不需要专业人士操作,普通人都可以自行操作黏贴;
-
更经济、更高效:无需往返医疗机构,即可进行数据交互;
无线单导长程监测心电贴片使用方便,不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长达14天的心电数据记录,患者依从性高。使用它来进行长期的连续监测可能有利于房颤的诊断,这些房颤可能会因使用传统的48 小时Holter监测而被遗漏。
图:无线单片式长程心电监测
国内同类型无线单片式长程心电监测设备:
心卫士小白贴
心卫士小白贴硬件设备由深圳迈瑞生产,心云公司联合软件及服务开发,从今年3月开始投入市场,用于长程心电监测。与国外的无线单片式长程心电监测设备最多连续使用14天不同,心卫士小白贴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将监测时间延长到14天以上,尽可能记录更多的有效数据,提高检出率。
心卫士小白贴可快递到家,使用简单,患者可自行完成设备佩戴(粘贴在胸部),在无感知中进行心电监测(房颤筛查)。配合心卫士App,患者可查看实时心电波形,有症状时也可在App中记录。小白贴将所有监测到的心电数据储存在云端,监测结束,经专家分析,为患者出具心电监测报告。
无线单片式长程心电监测对于提高房颤的检出率,对于规范房颤的治疗、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及复发率、减少医疗费用以及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更好的回归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 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91
[2]胡大一,孙艺红,周 自强,等.中国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57—161.
[3]DiagnosticUtility of anovel leadless arrhythmia monitoring device.Am J Cardio 2013;112: 520-524.
[4]曹江娥.植入式心电监测记录器.2016,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103/16/3006878_525155448.shtml.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心卫士):老伯突发中风竟因这个常见病!但凶手却总是很难抓到…
原创文章,作者:健康小天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xinws.com/?p=1808